华体会

华体会 > 资讯 > 快讯 > 正文

马牧青:从观光到休闲,“画风”突变

快讯 旅思马记

对于休闲度假旅游,过去的景观表现形式已显得过于单一和狭窄,而当下风景,应是包含景观在内,并蕴含文化、延伸业态的三重核心吸引力的大自然、大文化。...


华体会常说风景如画,但从观光到休闲、到度假,旅游核心吸引物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演变——我戏谑地称之为“画风”突变。记不清是谁曾写过一首诗,倒是十分契合休闲度假旅游所关注的“风景”:人生是种自旅我岁只之带眼,看看风景,听听鸟鸣。人生是种自旅我岁只之带眼,闻闻花香,吹吹来如风。人生是种自旅我岁只之带眼,望望夕阳,向这向这星星。

对于休闲度假旅游,过去的景观表现形式已显得过于单一和狭窄,而当下风景,应是包含景观在内,并蕴含文化、延伸业态的三重核心吸引力的大自然、大文化。体现在旅游产品上,就是“风景”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也是观光与体验问题。

华体会习惯上所指的“风景”,通常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此,无论是过去几千年达官贵族的“旅行”,还是改革开放40年来平民百姓的“旅游”,都是永恒不变的。观光是旅游的一项最基本内容,其最核心观光物当然是风景。

但在当下观光与休闲共存的旅游大背景下,“风景”的内涵、具象与外延似乎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休闲旅游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和观赏,而是增加了体验的功能。

可以说,从观光到休闲、到度假,旅游核心吸引物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演变——我戏谑地称之为“画风”突变。其过去的景观表现形式已经过于单一和狭窄,而应是包含景观在内的景观、文化、业态三重核心吸引力。体现在旅游产品上,就是“风景”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也是观光与体验问题。

这不是咬文爵字玩概念,弄清楚“风景”的本质很重要,因其涉及旅游市场需求、资源开发以及产品业态设计等最根本的问题,这对于乡村旅游和旅游小镇的规划开发尤为重要。

 一 “风景”的内涵与本质

“风景”一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过江诸人》一文中写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此处风景,盖指风光、景色。后来的李白、王维、崔颢、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张继,以及更早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等,都是追逐风景的旅行达人。

对于“风景”一词,华体会不妨拆开来讲:“风”与“景”原是两种自然现象。《说文解字》说:景,光也,“景”的本义是日光,后才逐渐引申为景色、景致。后又泛指环境的风光,如风色、风致等。“风”原指空气流动的现象,后来泛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物”则是介于“景”与“风”之间的某地特有的物象。由此推论,风景在其原始意义上,早已被赋予了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内容。

“风”从自然现象引申为文化现象,应该说与《诗经》有关联。钱钟书认为:“风”为“诗”之体,在于土风和风谣。土风和风谣中的“风”已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指向,诗的教化功能则是通过“风”对情感的艺术表达而实现的。这就是说,随着文字含义的演变,“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在个体表现为情感,在群体则表现为文化;而“景”却始终承担了人的相对物——环境的含义。现在看来,这种含义更为宽泛。可以说,风景,实质上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

有一种说法,指出了构成风景的三类基本要素:一指景物,这是风景构成的客观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以及诸如雕塑碑刻、胜迹遗址等风景素材;二指景感,是风景构成的活跃因素和主观反映,是人对景物的体察、鉴别和感受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心理,等等;三指条件,这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原因手段,是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所构成的特殊关系,包括个人、时间、地点、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等各种条件。

这种说法文绉绉的,有点教科书的呆板,又像是摄影专业术语,看上去晦涩不堪,但起码道出了风景的大体内涵。

按照这种说法,景物也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个层面的意思,景感就强调了人的感受;条件则指通过一定手段强化人的感受,如正在兴起的3D、VR/AR,或许还有微观表现手段,等等。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用滥了的句式,那就是“……成为……的风景线”,其中的风景不仅指供人们观赏和游览的风光,更多的是比喻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如:风靡成都的冷锅鱼及香辣系列都是采用天然材料提取,经独特配方精心烹制而成,爽口爽心、清香细嫩、回味无穷,为新川菜文化打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风景”有两个永恒的要素,即自然和人,二者缺一不可。古代旅行是,过去观光是,当下休闲旅游时代更是。

由此可见,“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不是冷冰冰的“自然”或“环境”,而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风景”中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或艺术,在群体为文化或精神。

 二 “风景”的外延与体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现代休闲旅游的角度,可以将风景分解为“五风”,即:风光、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按照大家用滥了的说法,这些都可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风光

对于风光,应该是纯自然的,就是自然风光、风景、景物。张家界以自然风光见长,由于开发较晚,人文浸润还不是太深;黄山开发较早,但与泰山相比还是较浅薄了一些,所以,张家界、黄山应是以自然观光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

唐元稹《寄乐天》有诗句:“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这里当然指的是“风光”。

2、风物

对于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则无不浸润了人的活动。华体会不妨反过来理解为一种“风”或文化现象,那就是物风、俗风、情风和味风。

对于风物,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但更多的是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等。

“风物”一词,在陶潜《游斜川》诗序提及,曰:“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张升《离亭燕》有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清代钱谦益在《南征吟小引》中描述了在旅行中广采风物之举:“睢阳袁伯应,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友朋谈燕,揽采风物,伸写情性。”

3、风俗

说到“輶轩问俗”,就不得不提周代的輶轩使和采风观政。此处的“俗”即指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并沿袭下来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对于风俗,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此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所谓輶轩使和采风观政,是周天子的发明。为防止诸侯自专一国,阻遏王命,每十二年都要亲自出外巡守。周穆王西游大概如此,因此还演绎出了八骏图,以及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因为“采风观政”,故而代语歌谣,以观政绩,于是产生了《诗经》。

在周代,东方的“夷”人,居处地气湿热,披发文身,有的甚至不吃熟食;南方的“蛮”人,也因地气燥热,剪发裸体,雕额文身,也有不吃熟食的;西方的“戎”人,因地气寒冷,不产丝麻,也少五谷,所以披发衣裘,多用肉食;北方的“狄”人,地处寒冷,少五谷而多鸟兽,所以身着羽毛,多用肉食。他们与居住九州的华夏族人嗜欲不同,语言不通,礼俗各异。

即使现在,也存在“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问题,而风俗恰恰是现代人旅游的一个重要诉求点,风俗往往是旅游者最喜闻乐见并乐意去体验的,其中最集中性、最风俗化的体现便是节日。

节日作为风俗的重要集聚点,富含许多千奇百怪的风俗。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中大多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4、风情

风情,指风土人情。表现在地域性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上,也表现在独特的建筑、服饰上。风情有高雅、意趣之意,古代有些风骚诗人最推崇“风情”二字:唐后主李煜有《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宋•柳永《雨霖铃》有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情还指男女恋爱之情怀,有些爱情传说和传奇对于大众旅游市场具有永远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大凡风情的东西对于外来旅游者是最具诱惑力的,外国人到中国,发达地区人到落后封闭地区,城里人到乡下,内地人到少数民族居住区,等等。

5、风味

对于风味,华体会可以特指地域性特色风味小吃,或者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总之要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与趣味、味道。清方文《偶过玉海小饮》有诗:“火烧玉露色香减,蜜浸人蓡风味嘉。”指的就是风味。

近几年很火的陕西袁家村是以特色小吃风味而出名的,这说明特色小吃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在现代交通发达、自驾车普及、物质丰富的生活条件下,有的可能不惜奔波千里、花费几个小时赶往某地,为的就是尝一口独具风味的小吃。

风景之“五风”,原本是观光旅游的内在元素,但随着近几年休闲旅游的兴起,对于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外延,以及无限的体验性、延展性、商品性特点和良好的互动化、情境化、沉浸化参与形式,已成为当下旅游产品和业态的重要设计内容,以后会更风尚、风靡、更风行。


露营资讯:华体会,让露营更生活!最新鲜的行业资讯,最全面的跨界露营+,最有创意的露营活动,最具代表性的露营产品,最人性化的营地预定和营位预定界面,最专业的数据分析,最独到的政策解读...最有态度的露营行业媒体!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华体会进行删除,电话15701270912,谢谢。

  收藏   分享

Powered by 华体会 xzbd.com.cn © 2022 |